这个“宜”是应该。未雨绸缪,就是天还没下雨就得先做好准备,把漏的屋顶修好,把门窗都修补好,来防雨。不要等到渴得没办法再去挖井、去打水,临时抱佛脚没用,要事先掘井,有水就不怕口渴,这是字面上的解释。从事上讲,这是教导我们要凡事做好预先准备。古人讲“凡事豫则立”,你做好准备了,事情就容易成功,临时临急,急急忙忙的在那里应付,事情都是很难做好的。要深谋远虑,凡事先要做好准备,这是教导我们如何去处事。从心上讲,我们未雨绸缪,我们希望得到福报,要懂得现在及时行善,所谓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,我们要明信因果。能够现前抓紧机会行善积德,将来必有后福无穷。
在战国的时候,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,他养了三千食客,食客就是他招揽来的为他出谋划策办事的这些人。其中有一个食客叫冯谖,听说孟尝君乐於招揽食客,他就来了,来了之后孟尝君就收留他。结果有一天孟尝君他家乡薛邑需要去收债,因为他养的食客很多,需要有赋税收入,贷的款,放的债,或者是租的田地收的税,都要去把它收集。派谁去?就想到冯谖,就叫他去索债。冯谖临走的时候就问孟尝君,说我回来的时候您想要我买些什么东西?孟尝君就说你就看著办吧,看我们家里缺什么你就买什么。
於是冯谖就到了薛城,把欠债的百姓统统召集在一起,把他们的债券拿出来,跟他们讲,说凡是还不起债的人一概都免了。结果大家还将信将疑,冯谖干脆点起一把火把这债券都烧了,然后告诉大家,说孟尝君非常有仁德,特别是对家乡的父老乡亲,你们有困难的,还不起债的,可以免除。他回来之后,孟尝君听了这个话,知道这个事情,也就很气愤,他说你怎么能把我的债券都烧了?结果冯谖就不慌不忙的说,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吗,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。我觉得您家里什么都不缺,就缺人心,就缺老百姓的情义,我帮您买来了这个人心、情义。孟尝君当时也就是很不高兴,但是他也很大量,就没有跟他计较。后来孟尝君的声望愈来愈大,因为他是在齐国做宰相,秦国当时也是个大国,秦国的昭襄王就暗中派人到齐国去散布谣言,说孟尝君收买民心,想要谋反。齐国国君听到之后,於是就担心孟尝君威胁他的地位,所以就把孟尝君的相印给收回来,把他革了职,让他回家乡,给他去薛城。结果孟尝君带著这些食客,很多食客因此都散掉了,冯谖跟著他。他们驾著车到了薛城,还离薛城有一百里路的时候,就看到薛城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出来迎接。孟尝君看到这番情景十分感动,对冯谖说,我现在真正看到你给我买的情义、买的民心。后来冯谖又用巧计帮助孟尝君恢复了齐国的相位,使得孟尝君又重新恢复了他的家业。
我们看到孟尝君,当然人总是有吉凶祸福,正如月亮也有阴晴圆缺,他能够宽宏大度,所以他有人才来帮助他,他能够布施,譬如说这次冯谖去烧掉债券,这是布施,这是得民心,这是他的食客为他未雨绸缪。《大学》里面所说的,“是故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”。人能够散财,能够帮助老百姓,你就得到老百姓的民心。如果你不肯散财,不能帮助别人,最后也就失掉民心。所以“百乘之家,不畜聚敛之臣;与其有聚敛之臣,宁有盗臣。此谓国不以利为利,以义为利也”。百乘之家,这大家,大家族,像孟尝君,属於百乘之家。乘就是车乘,古代是一百辆车这个家就是大家。它不会也不应该有聚敛之臣,聚敛之臣是敛财的,天天搜刮民脂民膏,这聚敛之臣实际上败家;倒不如有一个盗臣,盗臣是偷你们家的东西,那个还好一点。所以一个国家也好,一个家族也好,不能以利为利,应该以仁义为真正的利益。如果只追求利益而不讲求仁义,那么最后一定是失民心、失天下。所以未雨绸缪,这是给我们很重要的提醒,要我们及时行善积德,不要等到自己家业已经败掉了,那时候才后悔为什么没有及时行善。
所以有两件事人生不能等,一个是行孝不能等,一个是行善不能等。孝顺父母不能等,所谓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”。如果我们失去了机会,父母都走了,我们再想孝养父母报恩,都来不及了。行善也是这样,行善积德是积福,现在还有力量,赶紧去帮助别人,等到没有力量帮助别人,自己福报也都享尽了,那个就后悔莫及。这是讲到“宜未雨而绸缪,毋临渴而掘井”的深义。